现阶段,中国自动化控制市场在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加大、人力成本剧增、技术实力偏低等多种因素刺激下,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,在航天、石化、电力、医药、水力、汽车等工业领域都有涉及。在国际工业制造业增长缓慢的市场大背景下,中国自动化控制市场依然稳步增长。包括工业机器人、伺服电机、DCS、PLC等在内的自动化相关的行业市场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。相关研究报告预测,中国自动化控制系统2013年市场规模将会突破千亿元大关,达到1311亿,预计到2015年将增长到3875亿元。
然而,繁荣的市场背后,新一轮转型的浪潮更加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自动化企业的软肋,我国自动化行业面临众问题急需解决:产品内在质量上和和技术上的不足,中国自动化控制市场的发展是否真如预测一般还是未知之数。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,市场上独占鳌头的依然是国外品牌。
目前市场上,中国本土企业在自动化这块大蛋糕中只能挖开一道小口,美好的市场前景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中国工业自动化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起步较晚,基础较弱,因而在与国外大企业品牌竞争时,难免会显得捉襟见肘,力不从心。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上不愿过多投入成本,而大型企业依靠资源优势又选择国外工控系统,走低成本道路。
以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为例。据统计,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已有5万台左右工业机器人在服役,从工业机器人密度(制造业中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)来看,我国的机器人市场远未达到发达水平。
业内人士认为,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、计算机之后出现的新兴的大型高技术产业。“十二五”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转折点,市场需求也将呈现井喷式发展,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以每年15%~20%的速度增长。
市场的热捧映衬的却是国内企业的尴尬。中国本体制造企业35家,其中内资26家。2012年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年产量均小于500台。2012年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,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,市占率分别为4%和96%。
受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,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中依然存在着“重研究开发、轻产业化”的倾向。很多技术成果出不了试验室,最终被束之高阁。国家投入资金有限,企业和研究机构缺乏资本运作、风险投资的意识和能力。与工业自动化相关的原材料加工、元器件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低,难以提供支持。而在国外的工业自动化领域,基础研究、产业化、生产制造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。
很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在欧、美、日等科技发达、技术人才密集的国家和地区;将产业化工作放在中国台湾、新加坡等地,这些地区有大批早年做OEM起家的企业,在把基础技术转化为成熟产品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,而成本要比欧美日低很多;当产品进入稳定期,大批量的生产制造工作就转入设在中国、马来西亚、印尼等发展中国家成本更低的工厂来完成。当然,这需要企业本身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,但其产业化的模式确实值得中国企业借鉴。